【歷史沿革】
眉縣最早為西周部落發祥地之一,與今日鄰縣扶風共稱“邰國”。公元前794年,秦莊公在此筑邑,因地形似眉而取名“郿邑”。東漢末年董卓在境內筑郿塢城堡,故后世往往又用郿塢代指今眉縣。眉縣建置始于戰國,境內有白起城,秦孝公12年設為武功縣,秦滅六國,實行郡縣制,于今眉縣渭北設郿縣,渭水南仍為武功縣,故舊志云“武功太白,去天三百”,西漢因之。東漢初年(公元25年),撤武功縣徙至渭北今楊凌地;西晉太康八年(公元287年)今眉地稱秦國,后復為郿縣,西晉亡于漢(前趙),今眉地號曰郿城;北魏太平真君六年(公元445年)改郿城縣為平陽縣,西魏大統四年(公元538年)復改為郿城縣;北周保定元年(公元561年)于境內東南設溫湯縣,天和元年(公元566年)于縣境西南之斜城置云州,建德三年(公元574年)撤消郿城縣、溫湯縣,并入周城縣;隋開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改周城縣為渭濱縣,大業二年(公元606年)改渭濱曰郿縣。義寧二年(公元618年),于郿縣東部設鳳泉縣,并在今眉縣境內設郿城郡;唐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改郿城郡為郇州,旋廢,并將郿縣城遷于今縣城址。貞觀八年(公元634年)撤鳳泉縣,其地并入郿縣。元世祖至元十六年(公元1279年)升郿縣為郿州,同時廢柿林縣歸并到郿縣,此后700年間一直稱為郿縣。公元1949年7月郿縣解放,亦稱郿縣。1958年12月1日,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調整市縣規模的通知,郿縣被撤銷建置并入周至縣,1961年9月,周郿分縣,依據國務院《漢字簡化方案》通知精神,將“郿”字改為“眉”字,至今稱眉縣。清代郿縣屬鳳翔府轄地,民國初屬關中道,不久重新劃定全國區劃,取消道治,郿縣為省轄92縣之一,1938年,改隸陜西省第九督察專員公署。1949年7月眉縣解放,先后隸屬于寶雞分區、寶雞專員公署、寶雞地區,今屬寶雞市轄縣之一。
【行政區劃】
眉縣轄橫渠、槐芽、湯峪、金渠、營頭、齊鎮、常興共7個建制鎮,1個街道辦事處(首善),共有86個行政村,13個城鎮社區。
眉縣人民政府網站版權所有:眉縣人民政府 主辦: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
陜ICP備07010879-3號 陜公安網備61032602000121號網站標識碼:6103260004
地址:眉縣平陽街146號郵編:722300
承辦:眉縣數字化信息服務中心